2007年4月30日

攝影費



Mark Leita為Apple拍攝第一代果凍iMac的費用,
一天十萬,不包括攝影棚費用、8X10底片、拍立得等耗材,
(資料來源,當天在場的工作人員)
這價錢並不嚇人,
art+commerce為旗下攝影師談到最好的價錢是一天一百萬,
Ben在舊金山實習的TOYOTA案子,整個也是一百萬。
(上面都是美金)
另一個不精確的報價,
美國"一般"(這就是為什麼不精確)的雜誌,
封面攝影5000、內頁滿版約750、小一點500,
台北基本上也差不多,差在幣別而已。
動輒台幣數百萬、幾千萬的日薪,
並不是拍攝技術、美感有過人百倍的地方,
用一樣的器材和工作方式仔細拍,台北一樣有好攝影師辦得到,
攝影費的最主要差別是"技術入股"與"專業代工"的差別,
一個可以分享自身價值所產生的利益,一個只得到固定費用。
我19歲讀了教科書才知道廣告代理商的收入是抽媒體預算16.7%
做一樣的事,SONY的媒體預算8000萬、三洋2000萬,
廣告代理商的收入就差了四倍。
台北的攝影費一直很沒水準,因為攝影師不知道攝影費也是這種概念,
東區某咖啡店和星巴客拍一樣的東西,兩者報價絕對不一樣,
台灣、大中華區、國際用的型錄或廣告攝影費也都不一樣,
台北太多攝影師都不知道這個事情,
所以廠商很容易找到只賺"代工"的攝影師,一筆錢整個賣斷,
很多攝影師淪為薄利多銷的廉價代工設備,
殊不知"薄利多銷"對創意工作者是很賤、很傷的事情。
一個月接案子五天、十天,其他時間好好的養創意或拖拖地,
每個案子都帶來"合理"的報酬、做出對得起自己的好東西,
這不是很好嗎?
攝影師太忙、案子太多不是好事,
Apple如果是你的長期客戶,你一年需要幾個案子?
攝影師不需要"生意很好",要的是"價值很高"。

可能有些人把"攝影師"和"專業水電"劃上"差不多等於"的符號,
我的想像是"攝影師"="導演"
攝影師有很多很多種,這以後再說。

1 個意見:

Blogger chungi 提到...

十分贊同你的意見。
專業需要被尊重,無論何以形式,但前提先尊重自己。
:)
cheers

2008年6月18日 下午5:20  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<< 首頁